当前位置:首页 > 黑河市 > 浓情母亲节,感恩在行动——合肥市石台路幼儿园节庆主题活动 正文

浓情母亲节,感恩在行动——合肥市石台路幼儿园节庆主题活动

来源:横行霸道网   作者:张峻宁   时间:2025-04-05 08:45:51

汉以后的经解均将两爻统称阳爻阴爻,但阴阳爻的提法不见于卦辞和《彖传》,在《彖传》中,后世所谓阴爻阳爻统统以刚柔称之,《讼·彖》曰:《讼》‘有孚窒惕,中吉,刚来而得中也。

我绝不反对中西比较、中西互释。孟子有四性之说,其中便有智,智就是是非之心。

浓情母亲节,感恩在行动——合肥市石台路幼儿园节庆主题活动

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命意识,在后天的生活境遇中随感而应,表现出种种情态,如同见孺子入井,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一样,有其普遍必然性。这一见解被宋儒程颢进一步发挥,提出天地之常,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。[15]《河南程氏遗书》卷二上。孔子将仁看作是人的最重要的德性,孟子将仁说成是人的内在本性(即道德理性),而将恻隐、不忍之心(即情)说成是仁的真实内容,他们都是从情理合一的意义上说仁的。正是情感需要决定了人的人生目的,情感态度决定了人的人生立场,情感评价决定了人的人生意义,一句话,人的情感决定了人的价值。

这就是儒家为什么重视情感的根本原因。这也是儒家为什么没有开出认知理性、科学理性的原因。而《性自命出》则在提出性命合一即天人合一的命题之后,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性情和人道等问题上。

是故先王本之情性,判之礼义,合生气之和,道五常之行,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。其始出皆生于人,实质上是说生于情,即道始于情。后来的孟子,有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乃所谓善也[23]之说,与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从《乐记》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,进行一些比较。

凡性为主含有主体性的意思,表现了人之为人的主体性,为主而不为客。《性自命出》在提出命-性-情-道的顺序之后,又说:始者近情,终者近义。

浓情母亲节,感恩在行动——合肥市石台路幼儿园节庆主题活动

所以它又说,圣人以理其情而出入之,然后复以教。其用心各异,教使然也。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。[7] 这能证明,子思在《中庸》等著作中大量引用子曰即孔子之言,确是一个事实。

但是,《性自命出》毕竟没有走到以心指情、以心指性的心性合一论。[4] 李学勤、庞朴教授均有论述,见《郭店楚简研究》,《中国哲学》第二十辑,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。有的认为,其中一部分属于思孟或子思一派。《性自命出》则是通过对各个具体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细致的讨论,体现出它的思想倾向。

道的本义是道路,道就是行走的路,《中庸》说遵道而行,即是此意。很多学者包括海外一些著名汉学家(如葛瑞汉),都解情为实,至今还有一些人坚持这种看法,对《性自命出》中的情字的解释,也是如此。

浓情母亲节,感恩在行动——合肥市石台路幼儿园节庆主题活动
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确定,《性自命出》是思孟学派的一篇重要文献,对于进一步研究思孟学派乃至先秦思想,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。它提出心有志有思,由思而定其志,实现其性,已具有主体思想的基本特征。

这是讲对父母的孝敬思念之情。郭店楚简的儒家文献,也应放在这一前提之下进行考察。如果把这个批评与荀子对子思孟子的批评比较一下,不难发现其间有某种一致之处。[11]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。这可以看作是对生即性的进一层的也是更具体化的解释。诗、书、礼、乐与仁、义、礼、智虽然所指不同,但是皆取之人情,这一思路则是相同的。

一是作于子思之前,作者很可能是子游。或者,他对孟子性善论的批评,已经包含了其中的主要内容。

孔子还提出好仁恶不仁的好恶之情,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。[6] 蒙培元:《人与自然》(第九章),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。

如果按第二种解释,义就是善的标准。先秦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,特别是荀子与孟子的争论,其焦点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。

心知之性是指知觉能力,喜怒哀乐之情便在其中,心与物的感应首先是知觉活动,同时就出现了各种情感活动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提倡礼、乐之教,所谓礼、乐之教,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教育。这里所说的人情,与上面所引《礼记》诸篇所说的人情一样,是指人的最本真的情感,没有任何诈伪掺杂其中,这样的情感是令人喜悦的。而且强调知者,知性即自知。

这正是思孟学派何以能够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。简本《六德》明确提出仁,内也。

[5] 见《郭店楚简研究》,《中国哲学》第二十辑。《性自命出》也不例外。

但它又很重视外在环境的作用,而不是孤立地讲所谓内在心性、性情之学,更没有提出所谓自我意识一类的学说。另一方面又说,心无奠(定)志。

中国思想史上的本、末二字,就是由子游最先提出的,儒家本末之说,也就从这里开始。可以说,《性自命出》的最大特色,在于它的情论,而不是性论。同时在礼十三家中,又有《中庸说》二篇,却未说明何人所作。换句话说,命之对于性,是一种给予的关系,不是作用力的关系,当天将命给予人的时候,就成为人的性,而不是天从外部作用于人,使人相应地成为某种性。

这里所谓民情,也是指情感态度而言的。道和义对性只是起养育和磨砺的作用,并不是决定性之善恶的。

恒德如此,其他的各种德性如何呢?再联系到仁,性之方也、唯性爱(非今人所谓性爱)为近仁等说,显然是从内在情感说仁性的,而仁是善的。《性自命出》说:好恶性也,所好所恶,物也。

它还提出达天道,顺人情之说,明确肯定人情就是情感。就心性关系而言,它虽然不像后来的孟子那样,提出心性合一的本心之说,但是,它已经提出了很多重要看法,这些看法,对心性学的进一步发展,起到很重要的作用。

标签:

责任编辑:陈丽斯

国内新闻

国际新闻

全网热点